教育的春天——家校协同共描绘
发布时间:2022-05-13 10:30 | 来源:凤凰教育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他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当代教育应当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感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不能互相配合的现状比较严重,因此出现了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局面。本文就此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中要各自发挥作用
1.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不可少的。青少年在校接受教育期间,正是他们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智力发展也处于最好时期,求知欲、接受能力最强,学校教育目的明确、计划具体针对性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较之其他方面的影响具有更多的优势。
2.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决定家庭教育的层次。家长自身的知识、品德、情趣、修养、仪态、举止、言谈等会使孩子先入为主,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质量产生一定的导向和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而且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是非常重要的。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齐讲:“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家庭”。
3.社会教育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单纯依靠学校一个渠道来传授知识,学生只限于课堂来获取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所以各种校外教育机构在吸引青少年参加有益的活动、占领校外教育阵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无疑对学校教育起到了一个补充和促进的重要作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条件限制以及错误思想影响,使我国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互相联系不够,配合不好,出现脱节的现象。
家庭教育不能配合学校教育。大部分家长的教育随意性非常强,缺乏科学性。尤其是我们农村小学,家庭条件都比较一般,家长文化水平一般,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已不再像过去那么神圣,而他们自己却忙于工作和应酬,无暇研究自己的孩子,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不观察思考社会对孩子的内心世界的影响,不懂教育规律,因而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他们需要孩子有优良的成绩,而对孩子的思想品德不加重视,孩子迟到帮着说情,孩子作业拖拉帮着找理由,甚至孩子和老师闹矛盾也护着孩子到学校闹事等等。对孩子娇宠溺爱,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名次,其他一切都好商量。孩子所提的要求哪怕是无理要求也百依百顺,从而使孩子们染上好吃懒做、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惟我独尊的恶习,一旦私欲得不到满足,就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家庭教育表现的重智轻德的特点不能全面培养子女,削弱了教育的作用。
社会教育呈现出无力的状态。首先,人们对社会教育不够重视,对它的作用认识不清,认为孩子还小,不会与社会扯上关系,因为社会教育的作用有隐形性、长效性、不能立竿见影。其次,有些社会活动的意义没有体现时代特点,激发不起学生的认识。目前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在个别领域歪风邪气还在不同程度地盛行,以权谋私、官僚主义、拉关系、走后门以及利用工作之便损公肥私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冲淡了正确教育的作用,削弱了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力量。社会效应机构数量少,活动内容以及方式还不能适应青少年的需要。有的以营利为目的,更是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的教育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也各有不足之处,三方面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没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只靠学校教育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或者学校教育显得孤立无援。
三、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结成教育网络
根据目前教育中出现教育分力,影响教育效果问题,我们提出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发挥各自的作用,又形成一股合力。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或放弃任何一个方面,否则,会出现残缺的、不成系统的教育,遗患无穷。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教育要求的一致性。苏联普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中指出“教育效果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家庭、社会、学校和劳动集体的共同努力和对学生要求的一致”,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要保持一致和统一,共同的教育和要求使学生努力方向更明确,避免了不知所措和犹豫徘徊。三方面的教育都要按照教育目的提出的要求,作为教育的统一目标和要求,当然在内容上、措施上可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教育方式。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家长要积极和教师沟通配合,不能各行其事;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起手来,创造必要的环境,使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
2.教育作用的互补性。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各自发挥着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那么,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结成教育网,除了统一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使其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人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则应该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培养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还应根据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3.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在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教育中,学校教育更自觉,目的性更强一些,并且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因此,我们提出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学校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与配合,如向家庭宣传教育方针、政策、介绍正确的教育方法,还可以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设立家庭教育辅导站等,以推动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研究教育经验和规律,普及科学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另外,还可以采取与家长书面联系、对话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互通情况,共同制订教育计划、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家庭教育在学校的指导与配合下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也要同社会教育取得联系和密切配合,发挥学校教育优势,使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相互联系、支持,校内外结合,控制学生所处环境,减少消极影响,充分体现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全社会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从三个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品德教育,从而形成一支多功能、全方位、网络化的社会教育队伍,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教育工作得到社会、家庭有力的支持和积极的配合,三位一体,形成同心,同步、同向、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教育模式,使学校教育呈现“事事有人关心、处处有人留心、时时有人操心”的大好局面,全社会齐抓共管,必定迎来教育的春天。
本文作者:石景山区实验小学 李亚然
品牌活动
热门推荐
-
硬核实力!华清远见2022研发多款新品重磅发布
6月18日,“我让这个世界更酷”华清远见2022线上直播新品发布会圆满结束。此次发布会,华清远见教育集团教研副总裁/研发中心总经理刘洪涛老师,在直播现场做了精彩分享,研发中心10余款新产品正式发布,为观众送上了一场干货十足的技术盛宴。
넶9 2022-06-21 -
正确填写高考志愿不遗憾,选对专业为今后职业发展铺路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尤其是选择报考哪个大学专业,更是关系到了以后的职业选择和个人发展,高考一结束,如何填报高考志愿,便成为了考生们需要慎重面对的又一关。2022届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总量和增量均为历史之最,随之而来“就业难”也再度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不同专业的就业难度“红黄榜”也随之陆续出炉,成为了考生们填写志愿的重要参考。
넶13 2022-06-17 -
-
教育家长比教育孩子更刻不容缓,齐大辉作为学科带头人致力创办家庭教育
据统计,截止至2021年,中国家庭数量达4.9亿户。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只有家庭和谐,才有社会安定。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长,家长一次正确的教育,孩子一生幸福的道路。家长与孩子的“生理年龄”不同,但“成长年龄”相同,第一次做父母与第一次做孩子同时发生,因此,爱是一次共同成长。如何在家庭中做好分家长内之事,形成和谐的家庭关系,找到家庭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和谐幸福的家庭,已成为亿万家庭共同面对的现实教育问题。本期主人公可谓这一领域的开创者,亦是佼佼者,一起听听他的故事
넶332 2022-06-09 -
如梦如幻近十载,亦师亦友共教坛——深切悼念杨春茂司长
时在贵州百里杜鹃,创办一所普职融合的京师附高,兼托管当地的第二中学。这里号称是“地球彩带,杜鹃王国”,但今年花特别稀少,天气也还是乍暖还冷。4月21日,忽闻杨春茂司长与世长辞,心里一惊,紧了紧上衣,忽觉天气更冷了。
넶39 2022-06-07 -
爱初心,日语专业考研风向标
今年,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提高,就业难的高压使更多学生在毕业当年选择进一步深造,2022年考研可谓史上最难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全国硕士研究生总报考人数高达457万,较21年暴增80万人。在这种竞争激烈的高压环境下,爱初心凭借往年在日语考研领域扎实的经验积累,以及优良的服务品质,在日语专业考研领域再创佳绩。
넶430 2022-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