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长比教育孩子更刻不容缓,齐大辉作为学科带头人致力创办家庭教育
发布时间:2022-06-09 11:30 | 来源:凤凰教育
据统计,截止至2021年,中国家庭数量达4.9亿户。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只有家庭和谐,才有社会安定。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长,家长一次正确的教育,孩子一生幸福的道路。家长与孩子的“生理年龄”不同,但“成长年龄”相同,第一次做父母与第一次做孩子同时发生,因此,爱是一次共同成长。如何在家庭中做好分家长内之事,形成和谐的家庭关系,找到家庭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和谐幸福的家庭,已成为亿万家庭共同面对的现实教育问题。本期主人公可谓这一领域的开创者,亦是佼佼者,一起听听他的故事。
个人简介
齐大辉,家庭教育与家风文化的学术带头人。祖籍辽宁,1961年生于滨海城市——大连。198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在国内,曾做过大连冷冻机厂企业工程师、大连团市委公务员干部、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在香港,曾做过外经贸部香港华润集团进出口贸易经理;在美国,曾做过美国MBP律师行中国事务顾问、美国FIDG科技公司CEO、美国MUM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首席代表。回国后,曾担任首都经贸大学华侨学院副院长、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北大青鸟公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北大汇丰商学院“EMBA后”项目主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北大书同家庭文化与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国熊猫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教育学会家长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理事。
异国经历
由于多年海外技术引进与跨文化交流的职业经历,让他年轻时接触到许多文化差异及教育可借鉴之处,每当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时,便情不自禁地希望把好思想、好东西、好建议带回国内,用于国人教育,这种想法日积月累存于脑海里,并逐步落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心底希望祖国好的家国情怀不断在发酵。1999年的平安夜,将近不惑之年的他在美国家中思考下个世纪应该选择什么有意义的事,多年的环境触动与人生思考积累,让其发愿回国做教育。
回国育人
回国后,与几位留学生好友于2000年创办了金桥工商学院(现首都经贸大学华侨学院),主做商科MBA教育,时任美国MUM大学中国首席代表、华侨学院副院长。当时的中美合作办学是一新生事物,存在大量的工作创新与观念冲突,在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中,遇到大量的家校不协同及中美观念冲突问题,怎样解决学生、教师、家长三者矛盾,如何做好学生、教师、家长的思想工作,当时是学校所面临的头痛问题。他采用非口语交流方式做《全员问卷调查》,将老师、家长、学生、辅导员做深入的全员调研。同样的问题,采四方答案证据,合并同类项,找问题异同点,相同意味着是事实,不同便是问题切入点。
经过大概率比对结果,最终发现问题“源头”主要在家长,而非学生与老师。对家庭进行深入调查时,发现学生的家庭矛盾问题更多、更大、更早、更难。再与学生做进一步核实交流究其根本,发现许多孩子出问题的时段大部分早在中小学,归因于早期成长环境与家庭教育问题,而根本问题是家长缺乏常识教育。今天的家长知识多常识少的成人不成熟现象,已成为国民素养存在的最大现实问题,唯一补救的方法,是建立完整的我国家长教育体系并立法推动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它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家庭的情绪、学校的管理、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发展。
为此他开始在全国高校展开相关演讲,过程中他发现,学术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得心应手,而是显得力不从心。若想达到预期效果,应多方共同努力,协同作用。家庭教育是门系统专业学科,但一直未被重视。他在此领域不遗余力地付出,并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应落实家长教育这一学科。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主张个体差异,越来越多的个性被放大。当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发生冲突时,应该有公共约定,即公约制度。大多数人都希望别人以自己为中心,尤其作为父母,更是以“过来人”自居,以不希望孩子走弯路为由,“控制”孩子的成长路径。他形象地将家庭关系比喻为俄罗斯套娃,当井然有序时,套娃一个套一个,既稳定,又和谐;当秩序失衡时,即便看似简单的套娃,也会出乱子。
家长教育
2000年至2003年,他通过大学教育问题发现其源头是中小学教育问题,通过家庭教育问题深挖出家长教育缺失问题,认识到问题根源是家长,而不是孩子。提出家长教育是国民素质“预备役”教育观点,今天多一所“家长学校”与明天就少一座“社会监狱”的经济观念,以及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基础、公民素质源头、学校教育帮手、社会教育支点、群众工作桥梁的五级同心圆“家国同构”理论模式,提交“立法推动”家庭教育、促进家长“持证上岗”、担当“家风传承”主体责任的人大政协建言献策议案等。2003年至2006年,他开始做中外家长教育的比较调研,通过与美国教授的长期交流,发现家长教育在美国是一门独立学科,具有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学术体系与社会模式,而我国的家长教育学科处于空白状态,专家学者的理论定位与概念定义非常模糊。
由此触动他下决心去做冷板凳,开始深不见底的学术研究与教材引进工作,在自己学院开展家长教育调研的同时,还在全国高校展开启蒙公益演讲,在北京师范大学完成《论中国家长教育工程》学术论文,在北京联合大学成立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承担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家长教育与和谐社区》科研课题,与各地政府合作启动《辽宁省百万家长教育工程》、《北京人文奥运和谐家庭教育工程》、《银川市和谐家庭教育工程》,将家长教育的跟踪科研及家庭指导工作落地到社区成人教育、中小学教育、幼儿园教育实践中。陆续发表《家长教育是一项决定国家命运的战略工程》理论文章,不断提交人大议案与政协提案推动国家家庭教育立法工作。
2009年,他在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街道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与“家校协同教育公约模式”获得全国妇联与教育部与的“全国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奖”。通过多年家长教育实践,他发现学术知识与道理说教对解决实际问题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得心应手,大部分都显得力不从心,不能知行合一。许多西方的教育理论与教材知识在中国家庭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很不接地气。为了达到解决问题的工程学效果,在大量的家校案例辅导过程中,他开始尝试小时候自己拜师习武的传统“师徒公约”训练方法,以传统武学的“公约口诀”做教育非常好用,收到“简而易达、分解动作、日有所进、立竿见影”的好效果。由此,体会到“教育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这一收获令他喜出望外,进一步投入到 “家长教育、家风文化、家庭公约、家校协同、家国同构”全景规划的跨学科研究中,发愿还愿,说话算数,一竿子插到底,二十年一件事。
公约实践
家长是成人,是最固执的教育对象,家庭关系“无战事”便等于“无大事”,家庭教育“重要不仅要”是现实,家长可为孩子学习买单,但不愿为自己学习付费,形成家长成人不成熟的“大儿童”现象,严重影响到家庭质量与国民素质,家庭教育长期处在“童蒙养正”的启蒙状态。家长教育是源头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是集体主义的“公约精神”文明,而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的“契约精神”文明,两者文化精神投影到生活及教育中存在很大差异,大量留学生与国际家庭中都存在“跨文化融合”的教育选择问题,教育观念与生活方式各有利弊。
我国的学术研究严重滞后,取舍完全由家长个人发挥与影响。家庭是一个集体组织,“住同一个房、吃同一锅饭、睡同一张床”是物质层面家庭,而“读同一本书、唱同一首歌、做同一件事”是精神层面家庭,家庭“六一”齐全才能“快乐”,现代家庭非常缺乏精神家园的协同教育。家庭公共道德需由公共秩序维持,公共秩序需要公共约定维护,家庭公约是维护家庭秩序的传世“保险单”,“按约持家”是减少冲突与过好日子的有效方法,家和万事兴。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家人都是独立个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主张个体差异与个人自由,越来越多的个性被无序放大。当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发生冲突时如何解决?“依法治国,按约持家”是现代人类社会的公约通识,“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观念。人生苦短良日无多,离苦得乐公约导航,集体学习、易子而教、公约制度是家长必修课的“三件法宝”,开家人会议、定家庭公约、守家约原则是家庭幸福路的“不二法门”,认为的同心圆、行为的公约数、作为的最大值是家和万事兴的“统一规律”。
一个人犹如一辆车,家庭公约如同“交通规规”,是避免家庭冲突的行为规范。如果家庭缺乏交通规则,家人不守交通秩序,“家庭碰碰车场”便是结果,大家都生活在痛苦中。大多数人都希望别人以自己为中心,尤其作为父母,更是以“过来人”自居,以不希望孩子走弯路为由,总在控制着孩子成长路径的选择权,如果家长缺乏基本常识,往往是好心办坏事,出力不讨好的事与意违。在教学中,他形象地采用“钟表原理”解释家庭关系与动力,爸爸、妈妈和孩子如同三个表针需求长短不一,找到家庭公约“同心圆”,求得三表针“公约数”,是家庭幸福的必由之路。家庭公约制度如同俄罗斯套娃逻辑关系,井然有序时,套娃从小至大,一个套一个,既稳定,又和谐;当秩序失衡时,定位错了,各娃套不上,家必定出乱子。正如古人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经过十年公约实践与经验总结,2014年至2018年,他先后在《学习时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纸媒发表研究成果及理论文章,获得专家认可及群众好评。
按约持家
“依法治国,按约持家”是推开中国梦的两扇大门,世间之事如“约法三章”,家庭道德约束占据80%、国家法律惩戒占据20%,符合二八定律才是健康社会。家庭公约是“心律”教育,社会治理是“法律”建设,“心律”是主动修行,“法律”是被动限行。2022年是《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元年,距他在2004年提出的“家长应持证上岗”观点已过去18年,他认为我国目前在非法律层面的社会综合治理方面相对较为薄弱,依法治国步入正轨,按约持家尚未达标。比如,18年前他建议的男女双方在决定结婚登记前,应学习不低于36学时“家长教育”,以便婚后具备“按约持家”的技术能力,以公约为基准,多讲公理,少讲私理,则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之。
其研究成果非常接地气,通情达理,寓教于乐,简而易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雪消融非一日之功,解决家庭问题需要真功夫,家庭公约是家庭教育的有效工具,是知行合一的跨学科高效方法。家长教育防微杜渐,家长常识非常重要,孩子小问题时就应引起重视,这并非小题大做,而是教育微积分原理。如若不然,弹道原理决定孩子日后酿成大祸,非道德约定可控时,只能受制于法律法规,将后悔晚矣。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一个“好孩子”的塑造过程大致分三类:教出来的孩子、盯出来的孩子、管出来的孩子。教育过程中,孩子一生经历的事无非三类:必须做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不能做的事。面对必须做的事,家长要做榜样,身体力行,以身作则;面对可做可不做的事,家长要做朋友,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面对不能做的事,家长要做警察,按约持家,奖罚分明。家庭情绪管理需遵守三事原则:事前约定,事中提醒,事后总结。
家国同构
其理论观点超前,逻辑关系清晰。比如2003年提出“国民素质从娃娃抓起,娃娃素质从家长抓起”,“欲关心下一代成长,需护航上一代成熟”,“今天多一所家长学校,明天少一所社会监狱;今天多一份家长教育投入,明天少十倍社会治理成本;今天多一份家庭公约,明天少十倍家人争吵”。2011年提出“好情绪是资本,坏情绪是成本”;“市民公约从家庭公约做起,文明城乡由文明家庭构成,学习型社会从学习型家庭开始”。2017年提出“上下同欲者胜,家国同构者强,家庭教育与社会治理存在家国同构的因果关系”;2018年发表《构建中国特色的协同教育机制》理论文章,提出“家长是家庭的带头人、家教的实施者、家风的传承“”,“抓好家长教育一件事等于落实家庭、家教、家风“三注重”建设的三件事”,可谓“一箭三雕”。
他一直坚持家庭沟通艺术及情绪管理技术是全国家长的职业必修课,从结果导向看,心律胜过法律,当孩子有了正向价值观心律,自然不会触碰法律,因此教育是成本最低的意识国防,亦是社会治安的家法保障。由内向外看,家法优于国法,受家法管控者大都忠孝家国,不会触犯国法。家长教育与家庭文化工程是影响国家命运的战略工程,为此,其提出人大议案,建议国家应成立家庭科学研究院,配合中国科学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形成三足鼎立的国家智库,以支撑中国立足世界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促进人类一家与天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
品牌活动
热门推荐
-
-
汇聚专业智识,推动融合创新|广东省网络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华珠开幕
2月27日,广东省网络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以下简称“华珠”)拉开帷幕。
넶35 2024-03-04 -
-
-
刘艳思维导图工坊受邀为彭凯平教授新书《幸福的种子》共绘思维导图
历时两年之久,匠心修改近百次,由颉腾文化团队重磅出品,在2024开年为读者朋友们奉上《幸福的种子:我的心理学入门书》一书。
넶82 2024-0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