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1年教育发展史
发布时间:2020-09-28 11:47 | 来源:盟托育
七十一年前,新中国成立,复兴之路启程。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99万亿元,直指百万亿大关。而2020年的这场疫情,国内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将疫情控制住,并快速恢复生产,尽显我国的组织统筹能力之强。可以说,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迅速崛起,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其背后,教育的力量不言而喻。中国崛起的过程就是教育投入的过程,也是人才红利爆发的过程。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才十分紧缺,贫积弱、百废待兴、教育资源匮乏。当时全国人口5.4亿人,文盲率高达80%,其中的70%是妇女;小学实际入学率不到20%;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全国只有11.7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1.32%,由于当时的GDP总量水平很低,所以国家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少得可怜。
1951年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议上呼吁:“人才匮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中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不论在经济建设还是国防建设,我们都需要人才。”随之,人才培养成为了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自此,教育开始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71年来,中国教育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经历了几次关键的转折,中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把一个文盲占人口总量80%以上的大国转变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把巨大的人口包袱转变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且正朝着2035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推进。如今,我们追溯到教育改革的起点,共同回顾中国教育发展的辉煌时刻。
1977年恢复高考
1977年,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当年,全国共有570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27.3万人,为我国高等教育走上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格局的巨大变迁,正是中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到2018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791万人,毛入学率已达48.1%,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改革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198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之后一定时期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逐年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
在推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也进行了高等院校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高等院校实行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在国家计划外招收少数自费生三种办法。
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立法
1994年,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出炉,确定了到200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并要求加快办学体制改革,此次改革改变了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深化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
同时,逐步实行高校学生缴费上学,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加快了教育立法步伐,制定了《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一系列教育法律和行政法规。
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00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要求各地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从恢复高考至今
自恢复高考至今,教育事业的台所与发展没有一刻停下脚步,从国家对教育的扶持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教育发展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且有力。
新的教育发展格局,有选择的学习
如今,教育正朝着更多元、更合理的方向迈进,教育的价值观念、课程理念、教育资源供给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学校管理都发生了变革。以前高中最关心成绩,看有多少孩子考上好大学。现在还要考虑学生是否适合大学学习、是否为未来的人生做好了准备。
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到2014年,我国启动了自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7年,上海、浙江试行新高考。高考从过去的语、数、外、综合变为“3+3”,意味着高中进入“走班制时代”,七成课程要走班,每个学生的课表各不相同,教学管理、课程设计都要全面重构。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完善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
推进全年龄段教育发展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版图上极重要的一块拼图,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向着低学龄人群倾斜。随着社会普遍开始重视学前教育,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也逐渐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71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科学的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和教研网络也逐步建立。幼儿园数从1950年的1799所增加到2018年的26.7万所,增长147倍;在园幼儿数从14万人增长到4656万人,增长331倍;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0.4%提高到81.7%,已经超过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8年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73.1%,“入园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教育走向数字化
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国,各国政府都极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开展信息化、网络化教育的基础,也是当前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现阶段数字化教育资源还存在总体缺乏、优质资源匮乏、分布不均、标准化程度低、整合与共享难度大等问题。
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在将来都会走向信息化和数字化,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化硬件资源和数字化软件资源建设。但是在建设硬件和软件的同时必须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目前,关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理论发展与实践不相适应,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缺少有利的理论指导导致了一些重复性建设、不合理建设。因此,有必要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理论研究,以及宏观规划、建设标准、信息共享机制、优质资源建设、均衡发展、提升成本效应。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数字化教育是信息化教育的早期发展阶段,随着信息技术将数字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今后的教育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关注个性化学习与发展;对教学资源集中管理、实时监测、科学分配,并进行实时统计分析;对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实现智能化的决策与管理;多样化的互动式、体验式教学;随时随地可方便地共享优质资源。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国许多地区和学校正积极探索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信息化教育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最强劲的动力。
品牌活动
热门推荐
-
-
汇聚专业智识,推动融合创新|广东省网络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华珠开幕
2月27日,广东省网络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以下简称“华珠”)拉开帷幕。
넶89 2024-03-04 -
-
-
刘艳思维导图工坊受邀为彭凯平教授新书《幸福的种子》共绘思维导图
历时两年之久,匠心修改近百次,由颉腾文化团队重磅出品,在2024开年为读者朋友们奉上《幸福的种子:我的心理学入门书》一书。
넶158 2024-0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