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教育之路 | 爱文世界学校论坛分享
发布时间:2020-09-07 15:03 | 来源:凤凰卫视于盈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至今仍肆虐全球,全世界从国家、行业到个体,都在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变革中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未来的教育会走向何方,教育之路该怎么走,我们又该为未来培养怎么样的人才?
8月29日,深圳爱文世界学校举办了一场题为“未来教育:在不确定性中成长”的OPEN.ed教育论坛。我有幸作为媒体行业的代表,与另外三位在教育和科技等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嘉宾——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松山湖机器人基地董事长李泽湘教授,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前校长俞立中教授,爱文深圳校区校长Ted Faunce方泰德博士,一起探讨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这次教育论坛反响热烈,论坛话题在新浪微博的总阅读量达912.5万次,讨论量超过4360次,论坛现场直播观看总量超55万。下面为大家分享此次论坛中我对于未来教育的思考,希望能为众多寻求未来教育解决方案但处于焦虑与疑惑中的父母带来些许启发。
1
未知世界的领导力
问:您采访过各行各业的领袖,一直了解到各个行业的变化,从您的角度来看,疫情产生了什么影响,又带来哪些新的挑战和机会?
于盈:首先我作为一位家长,作为三个儿子的妈妈,肯定非常关注未来社会的发展。在这3年里,我采访了120多位走在科技最前沿的领航者,最深切的体会是我们身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科技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颠覆着我们的生活。现在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方面面,我们没有人知道未来30年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知识迭代的速度非常快,1950年前的知识半衰期是50年,现在21世纪是3年,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走出校园以后,学过的东西可能一半就已经没用了。人工智能还会颠覆50%的工作,但是会有新的产业被创造出来,这会导致什么样的变化呢?简单重复的、枯燥的、危险的、讲究生产力和效率的工作,将被AI取代;效率低下、会涉及失败、需要不断尝试和学习、创新的东西,比如艺术、探索、体验、情感、科学、服务行业等会继续由人来主导。
当前人类面临很多以前没有面对过的问题,比如财富悬殊,气候变化,以及今年的新冠疫情。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是无法由单一的领域、单一的学科去解决的,需要来自不同背景、文化的人、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去完成。全球化的发展让不同国家和地域间的联系越加紧密,需要懂东西方文化的人才去促进国际间创新的合作,才能解决全世界人民共同面对的问题。
去年我回到母校哈佛大学进修,其中有一门课非常有意思,叫做“未知世界的领导力”。在已知世界里,即在当前传统的行业或成熟的企业中,领导就是要做好三年、五年规划,做好预算、计算好投资回报等,加之强大的执行力,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面对的问题。而如果是在未知领域中,需要的是解决任何未知问题的能力和极强的适应性及韧性,需要在面对压力时可以做出正面的回应,甚至是在压力下能表现得更好。在这种设定下,企业需要创新的人才和灵活的架构,需要团队成员背景的多样性,需要快速地去推出新的东西,不断试错,再不断调整适应,这样才能在未知领域中取胜。
2
面向未来的孩子需要有什么样的特质?
问:在这样的不确定性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都说孩子要面向未来,面向未来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特质才能有足够的韧性和核心能力面对未来?
于盈: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做企业都是先设定目标,再看怎么去达到目标。但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没有思考清楚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我们的社会把学习这件事情变得特别功利化。孩子从小就要进入好的幼儿园,然后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最后为了找到好的工作,获得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和有尊严的生活。
但升学之路仅仅是人生漫漫长路上1/3或者是1/4的时间,剩下的人生长路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如果我们在升学路上把孩子变成了考试的牺牲品,岂不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所以对于我的孩子,我希望可以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兴趣,可以找到他们自己激情所在、兴趣所在,可以因此过上有意义的人生,对改变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终身学习现在成了必修项,而不是选择项。因为知识的迭代非常快,能不能在不停的摸索尝试中,在跌倒以后爬起来再继续前行,这非常重要。现在年轻人的事业不会再从一而终,他们需要快速地适应学习,才可以随时转换赛道。
我去年采访了一位嘉宾,他是全球最大的在线教育网站的创始人,他们给很多企业进行培训,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学生和企业的需求分别是什么。他们经过调研,发现企业最看重和觉得现在员工最缺乏的能力就是软技能。软技能包括创造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晰的自我认识、跨学科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正是决定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是学校里面没有教的,或者说考试考不出来的。
我们还要致力于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国际视野者和品格健全者。良好的价值观和品格比好的学习成绩对人生的影响要深远得多,教做人重于教知识。这是学生能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关键。
当然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能过上幸福的人生。哈佛大学有一项人类历史上对成人研究时间最长的研究,发现一个人是否幸福快乐的关键,是有没有身处于亲密、温暖的关系当中,这甚至对身体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同理心的培养,情商的提高,以及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应对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养成坚韧性格以及帮助他们未来交到更多朋友、与人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关键。
3
家庭教育该如何进行?
问:在您看来,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备上述能力与特质的人才?
于盈:我们作为父母,有什么是我们每天在家里可以做的,去帮助培养孩子的这些特质呢?我在我采访的嘉宾是如何成才的过程中看到一些共性,对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妈妈也有许多思考。
第一,在家设置一个适宜探索的环境。我举两个嘉宾的小例子。 一个是爱彼迎的创始人布莱卡斯亚,他的爸爸是位工程师,总是把工作带回家,而布莱卡斯亚则喜欢把爸爸带回家的电子产品拆开。他12岁时,因一次生病在家休息,他偶然从书架上找到一本关于如何在电脑上创建简单程序说明的书。这本书激发了12岁的布莱卡斯亚的好奇心。后来每年生日和圣诞节,他就向爸爸要编程相关的书籍作为礼物。他在中学的时候开了个编程的公司,赚到了近百万美元,之后成为了全世界最年轻的亿万富豪之一。
另外一位是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院的前院长丹尼尔·扎夫曼。他的爸爸是一名电气工程师。从六岁起他就被允许去父亲的实验室玩,甚至在学会阅读之前就知道如何制作电路。父亲告诉他,只要不烧掉他的工作室,就可以在那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他曾经被电击到过几次,但父母还是让他玩,他由此懂得学习需要通过不断的试错来积累经验。扎夫曼认为,动手实践是一个开始,实践的成功激发了他对物理原理的好奇和思考。
我从这些嘉宾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我经常采访完都会回家跟小孩分享我学到的知识。我大儿子在6岁前没有任何电子玩具,也不看电脑和手机,我觉得要留给他们发呆的时间,在发呆的时候才能学会自己找乐子。我们在家里设置了很多小实验、小手工的材料,家里那些废弃的纸箱、纸巾盒等等我都不会扔,都变成了他们做手工的材料。他们会用来制作城堡、车等不同的东西。他们如果有感兴趣的项目,我会和他们一起深度学习,比如我们一起做过“纳米机器人——未来医生”的研究。
中国补习风盛行,但我在想,如果把孩子的时间表都填满了,他们哪里还有时间去思考自己想干嘛,哪里有时间去探索自己究竟喜欢什么。
第二,价值观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一个孩子学习的规律需要重视:孩子不是在你准备好要教他的时候去学习,孩子是在他准备好学习之后学习。所以父母的陪伴很重要。我和很多领航者嘉宾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我们这么辛苦地奋斗工作,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有更多的选择和优越的环境,但是我们往往反而成为了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因为优越的环境使孩子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而且父母经常大包大揽,帮助他们扫除了成长道路上的所有障碍,让他们全心投入学习,但这样一来,培养了只会读书考试而不会干活的孩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没有被给予机会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责任感和自信心。当然,父母的出发点是没错的。但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没办法自己做决定,或者没办法承担自己做决定的后果。
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把自己变成那样的人。我采访过美国前财长、高盛前主席保尔森,他跟太太认为不能因为有钱就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他们的孩子。保尔森即使在他成为了高盛高层后直到今天,都仍住在1974年通过借钱自己亲自动手盖的一个简单的小房子。有一次保尔森拿到高盛的巨额奖金后,被同事建议去一个大品牌店买一件好点的外套,结果买回家以后被太太骂说“我们不希望成为那样的人”,就灰溜溜地回去那间店把大衣给退还了。
另一方面,保尔森从来不带孩子们去过奢华的假期,只带他们去露营旅行。他和妻子也做出决定不留太多钱给儿孙。他们一家同意将这些钱捐建一个基金会,专门给环保项目提供资金,孩子们也是基金会成员,和父母一起在基金会服务,让他们也切身体会到为公益付出金钱和时间的快乐。
通常人们都想留给自己的儿孙最好的东西,这也是保尔森和太太想做的,他和太太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要传递什么给孩子。他说他看到过太多出生在富裕家庭里的孩子,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来得太容易,反而使他们往往无法获取真正的幸福或成功。而他正是通过言传身教和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4
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
问:现在流行一个网络语“虎妈鸡娃”,是不是得特别苦,要把孩子逼出来才能成才?让孩子自然学习和自然成长,我们还能做得到吗?
于盈:我觉得知识本身是没有错的,也不是说读名校就不好。但这些不是目的,它可以作为副产品存在。知识可以用更好玩的方式去传递。孩子玩的过程中就有很多学习的机会,比如通过玩“大富翁”游戏学数学,连抵押资产这么复杂的概念4岁的儿子一下就学会了。他们不觉得那是在很“苦”地学习,反而他觉得是在玩,但是其实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是在做研究,也学到了知识。
疫情的突然到来,打乱了不少家长、学校培养孩子的正常节奏和计划,这也提醒了我们,在当今世界,“不确定性”和“变数”是时刻存在的。通过这次论坛与几位教授的学习探讨,我也深受启发,希望家长们、教育工作者们能从中寻找到面向未来的教育之路,帮助我们的孩子找到心中所爱,让他们更有勇气乘风破浪、直面未来,开启有意义的人生!
品牌活动
热门推荐
-
-
汇聚专业智识,推动融合创新|广东省网络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华珠开幕
2月27日,广东省网络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以下简称“华珠”)拉开帷幕。
넶89 2024-03-04 -
-
-
刘艳思维导图工坊受邀为彭凯平教授新书《幸福的种子》共绘思维导图
历时两年之久,匠心修改近百次,由颉腾文化团队重磅出品,在2024开年为读者朋友们奉上《幸福的种子:我的心理学入门书》一书。
넶158 2024-01-24 -